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务工作 > 学习资料 > 正文 >

学习资料2017第六期

时间: 2017-09-03 点击次数:


 

 

●重要讲话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

而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精神………………1

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 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

华彩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

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的回信…………………7

●重要文件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9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29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

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33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38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动态

加强领导总结经验运用规律  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八次会议…………………46

●学习参考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继往开来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50

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53

砥砺奋进的五年 历史性成就和变革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55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57

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

——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59

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六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61

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七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63

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八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65

 





●重要讲话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李克强主持 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726日至27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

习近平强调,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能否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党要明确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我们强调重视形势分析,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是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也是为了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5年。5年来,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大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我们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我们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显著增强了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我们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了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动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我们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营造了我国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提高,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习近平指出,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习近平强调,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按照新要求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习近平强调,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习近平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要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习近平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只有进一步把党建设好,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

习近平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成果,人民群众给予了很高评价,成绩值得充分肯定,经验值得深入总结。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盲目乐观。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全党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李克强在主持开班式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十分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阐述了5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明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并以此指导和推动各项工作,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抓好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刘云山在结业式上作总结讲话,他强调,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大家通过学习,深化了对讲话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的认识,深化了对讲话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的认识,武装了头脑、明确了方向。要认真组织好讲话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联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联系党和国家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增强维护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以讲话精神为指导,扎实做好迎接党的十九大宣传工作,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党员副委员长,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党员副主席以及中央军委委员出席开班式。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以及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开班式。

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军队各大单位、军委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研讨班。

(来源:《人民日报》2017072801版)


习近平回信勉励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

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

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同学们:

来信收悉。得知全国150万大学生参加本届大赛,其中上百支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参加了走进延安、服务革命老区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既取得了积极成效,又受到了思想洗礼,我感到十分高兴。

延安是革命圣地,你们奔赴延安,追寻革命前辈伟大而艰辛的历史足迹,学习延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体现了当代中国青年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为之奋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祖国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希望你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习近平

2017815

 

今年4月和7月,教育部依托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平台,组织开展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两批参赛团队分赴延安,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接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助力精准扶贫脱贫。实践活动结束后,全体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他们的收获和体会,表示要像习近平青年时代那样,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和志向,把自己创新创业梦融入伟大中国梦,以青春和理想谱写信仰和奋斗之歌。

(来源:《人民日报》2017081601版)


●重要文件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

川委发〔201719

 

各市()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部署,以全面创新改革为契机,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和经济强省,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创新活力,以创新产业推进转型发展,以创新人才构筑竞争优势,着力提高创新供给质量和效率,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根本转换。

(二)基本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紧扣转型发展。着眼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突出问题,面向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求,明确主攻方向,在关键领域尽快实现突破,力争形成更多竞争新优势、发展新动能。

——坚持深化改革,优化创新环境。把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双重任务,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创新规律,统筹推进科技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构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环境。

——坚持人才为先,强化创新激励。充分认识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落实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创造,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汇集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坚持开放协同,提升创新能力。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创新能力。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区域协同创新、开放合作创新,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三)主要目标

2020年,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比明显提高,产业发展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科技进步,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提高,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总体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进入全国领跑行列。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

产业结构基本转型。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的比重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0户,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超过2万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0%,科技服务业总收入达到5000亿元。

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取得显著成效,促进创新改革的长效机制基本建成。创新政策体系更加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导向鲜明、激励有效、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模式更加完善。崇尚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激励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基本形成,全社会创新创业蓬勃发展。

创新体系协同高效。科技与经济融合更加顺畅,创新主体充满活力,企业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和统一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架构基本建成。军民协同创新深度融合,创新链条有机衔接,创新治理更加科学,创新效率大幅提高。

2030年,跻身国家创新型省份前列。经济发展动力更多依靠科技进步,部分领域领先全国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5%,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形成高质量、低能耗、可持续发展格局,培育出一大批国际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基础类研究学科,拥有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体系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经济水平达到整体高水平小康。

力争2050年前,建成科技创新强省。成为国家重要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创新成为政策制定和制度设计的核心要素,科技与人才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高端人才与科学大师聚集,成为创新创业热土。涌现出一大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和颠覆性技术。经济发展质量高、能源资源消耗低、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全省整体迈上创新驱动发展道路。

二、主要任务

(四)深化军民融合创新互动,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以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为重点,依托成德绵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创新改革先行先试,引领、示范、带动全省加快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建立军民协同创新机制。围绕破解制约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建立省、部、军共同参与的军民融合创新改革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联合开展统筹规划、政策制定、重大决策和总体协调,有效衔接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规划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重大军工建设项目纳入地方工业发展布局,推动地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推进军民科技创新要素融合。探索建立军工资源开放机制,分类推进国防科技实验室、军工重大试验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等向社会开放。开展军民通用标准体系建设和实施试点,促进军民通用设计、制造等先进工业技术的合作开发、双向服务和成果共享。支持军地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军民融合技术创新联盟和若干国防科技创新基地。鼓励民口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参与军品科研生产,建设一批军民两用创新平台。争取列入国家首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试点。

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探索推动军用技术成果在符合保密要求的前提下,按照市场规则进行流动和交易。支持设立军用技术再研发专项资金,推动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应用。完善“民参军”服务机制,支持更多企业进入军工领域。加强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创新军用技术成果转化和交易方式,为军用技术转移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持建立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库。组织编制军转民技术推广目录,推动军用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建设军民融合特色发展园区。深化与央属军工企业战略合作,在川布局航空整机、航空发动机、核动力、核电装备、信息安全、集成电路、北斗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重大项目,培育壮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产业体系。支持建设银河·596、核技术产业基地、核燃料产业基地、核动力产业基地、核电装备产业基地、航空整机产业基地、航空发动机产业基地、通用航空产业基地、航天产业园、信息安全产业园、二次雷达科研生产基地、激光产业园、钒钛稀土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军民融合产业园(基地)。

扎实推进重大改革举措落地落实。聚焦重点领域,在军民深度融合、企业创新主体、内陆开放创新、金融服务创新、创新人才发展、产业创新体系、创新平台体系、政府创新服务等方面积极推进重大创新改革。集中攻坚国家授权的30项先行先试改革举措,推进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开展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职务发明创造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推动中央在川单位参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向全省、全国推广一批可复制的改革举措和重大政策。

(五)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创新转型升级。围绕提升经济竞争力和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制定技术路线图,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强化原始创新。突出前瞻部署,加强面向涉及长远发展需求的基础前沿和高技术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品产业创新的整体水平。明确阶段性目标,集成跨学科、跨领域的优势力量,重点在空间、网络、核、材料、能源、信息、轨道交通、生命科学等领域加强前沿技术与应用基础研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安全、自主、可控。推进支撑重大技术突破的变革性研究,培育新兴学科和特色学科,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发展。

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先进制造强省建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重点开发宽带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高性能计算、移动智能终端、卫星导航、集成电路、网络和信息安全等核心关键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加快航空发动机、飞机大部件、通用航空整机、无人机、新型航空材料、航空电子等关键核心技术及产品研发。在高端装备领域,重点开发燃气轮机、轨道交通、高效清洁节能锅炉、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油气钻采等高端成套设备。在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加快动力电池、电机驱动系统、电控系统、专用底盘、整车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在核技术领域,加快第三代核电等自主堆型主设备研制和产业化,加强超临界压水堆等第四代核能系统研发,重点发展核医学与放射性药物、同位素及制品、辐射加工与育种、核探测技术与装备领域和产业。在新材料领域,加快石墨烯、玄武岩纤维、钒钛、稀土、锂、高分子复合纤维、超硬材料、特种合金等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在节能环保领域,加强绿色化学化工、余能回收利用、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环境检测与环境应急技术研发和应用,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在生物医药领域,发展创新药物、新型疫苗、先进医疗装备和生物治疗技术,促进生命科学、中医药、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多领域技术融合,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藏药加快发展,提升重大疾病防控、公共卫生、生殖健康等技术保障能力。在传统产业领域,推进钢铁、石化、建材、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提升和产品创新,促进绿色发展。

鼓励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为主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把更多服务要素融入到加工制造环节,创新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网络化协调制造服务、实施产品全寿命周期管理、信息增值服务、融资租赁服务等多种“产品+服务”模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支持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引领发展。实施服务业“三百工程”,前瞻布局前沿技术研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电子商务方面,积极发展大数据产业和分享经济,推进“全企入网、全民触网、电商示范”三大工程。在现代物流方面,加快推进区域物流一体化、物流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智慧物流。在科技服务方面,推进研发设计、信息资源、创业孵化、科技中介、科技金融、科技文化融合、检验检测七大领域加快发展,推进实施新兴业态培育、试点示范引领、产业集聚区建设、服务体系再造四大工程。在健康养老方面,开发数字化医疗、远程医疗技术,推进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养老等社会服务网络化、定制化,培育发展阳光康养,发展一体化健康服务新模式。发展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技术,推动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等领域关键技术大规模应用。

发展生态绿色高效安全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生态修复等重点领域,开展基础性前沿技术攻关,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创新增值。强化农畜育种攻关,构建高效精准现代育种体系,开展农作物、林草、畜禽、渔业等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加快新品种产业化开发、应用和推广。加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加强农业机械、高端农业装备和设施研发,构建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大力开展粮食丰产、种养结合、节水节肥、生态有机、资源节约、循环发展的现代农业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构建生态高效良性循环机制。大力发展全产业链食品安全保障技术、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和安全溯源技术,构建食品安全技术标准体系。扎实推进科技扶贫专项行动,着力加强农业科技产业扶贫和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茶叶、道地中药材、食用菌、花卉、森林食品、林下经济、淡水渔业等特色效益农业,提升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品牌化水平。

强化灾害预防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集中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发应用。建立大气重污染天气预警分析技术体系,发展高精密度监控预测技术。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基础理论、技术和体制机制建设研究,研发水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加大中低产田土改造、农业面源污染、土壤重金属治理等技术和模式研发。推进干旱、山洪、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测报技术和应对策略研究,推进洪水风险管理和资源化研究。强化水利和建筑工程建设新技术、新材料及工程质量检测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设备的研究开发。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实施信息安全与集成电路、云计算与大数据、航空及燃气轮机、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高档数控机床及机器人、新型功能材料、生物技术与医药、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核电与核技术应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等科技专项。坚持聚焦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加快突破重大核心技术,形成若干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六)培育壮大各类创新主体,夯实引领创新发展基础。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活力,系统提升创新能力。

大力培育高水平创新型企业群体。探索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制度。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对符合条件的培育企业和新认定企业给予财政后补助。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探索建立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制度,支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在重点产业领域遴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引领能力的龙头骨干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实施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建设中央研究院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分行业、分领域支持一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升规入统”,推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对国有企业加强支持、重点培育,鼓励更多国有企业创建高新技术企业。对符合条件的国有科技型企业重要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股权激励和分红激励。

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立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支持企业参与制定重大技术创新计划和规划,鼓励企业参与制定、修订国际标准及国家标准,扩大企业创新决策话语权。加大对企业主导的新兴产业链扶持力度,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参与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成果转化基地。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围绕争创“世界一流、全国一流、区域一流、同类一流”目标,分层分类推进15所左右高水平大学和300个左右一流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力争建设30个左右具有全球竞争力、影响力的一流学科,100个左右具有全国竞争力、影响力的优势学科,100个左右紧密契合、重点支撑四川产业结构升级、创新发展重大需求的特色学科。有序推进部分高等学校围绕“人才培养、原始创新、协同创新、去行政化、成果转化”等开展改革试点。支持高等学校建设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机构,支持高等学校与市、县联合建立产业园区、产业技术研究院、孵化基地,服务地方产业创新发展。

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主力军作用。明晰科研院所功能定位,增强在基础前沿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推广中的骨干引领作用,有效整合优势科研资源,建设一批国家一流的科研院所。探索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有效模式,优化科研院所分类管理和服务,推进政事、政企分开,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分类管理制度。扩大科研院所管理自主权,探索体现科研人员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制度。稳定支持承担基础性研究和公益类服务的科研院所改革发展,推进公益类科研院所实行理事会制度。对前沿和共性技术类科研院所,建立财政经费、技术收益等多元投入发展模式,推动具备条件的应用研究类、工程开发类科研院所转企改制。推进转制科研院所股份制改造,支持有条件的转制院所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充分发挥中央在川科研院所人才聚集和成果丰富的创新优势,完善对接联系服务机制,推进重大成果就地转化,服务经济发展。

(七)优化重点区域创新布局,打造创新驱动发展高地。聚焦新兴增长极培育和区域创新发展,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和高效利用,建设区域创新发展载体。

构建多点多极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完善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推进五大经济区内各市(州)创新协同,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机制。成都平原经济区加快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导区,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集聚区和创新创业策源地。川南经济区加快打造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区,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势领域开发利用等方面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川东北经济区加快打造创新驱动新兴增长极,建设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化工基地和新兴产业发展基地。攀西经济区加快打造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形成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稀土研发中心和钒钛产业基地。川西北经济区加快打造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区,依靠创新助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

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示范引领高地。加强省、市、县协同共建,有效集聚创新资源,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支持成都、绵阳、德阳、泸州、攀枝花等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推进一批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加快建设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瞄准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目标,率先开展体制机制改革试验,推动园区开发管理模式转型,深化功能布局、产业布局、空间布局融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绵阳科技城建设,聚焦探索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建成军民融合示范地、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创新人才汇集地、高新产业集中地。根据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区位优势、发展水平等基础条件,选择一批县(市、区)开展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县、农业现代化科技示范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建设试点示范。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地)。提升国家级高新区创新支撑引领能力,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力度,促进科技、人才、政策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完善从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企业孵化到产业集聚的创新服务和产业培育体系,发挥在创新发展中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省级高新区,按照择优选择、以升促建、分布推进、特色鲜明的原则,推动省级高新区优化布局、壮大规模。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形成若干高水平、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聚区。

推动各类创新园区转型发展。支持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等建设,培育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持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设,重点围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低碳发展、智慧旅游等领域加大科技创新,因地制宜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八)着力建设创新创造平台,强化创新引领发展支撑。着眼长远和全局,坚持优化布局、重点建设、分层管理、规范运行的原则,统筹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建设。

大力推进实验室建设。聚焦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争取在川布局和参与建设一批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的国家实验室。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孕育原始创新、推动学科发展和前沿技术研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在重点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关键工艺试验研究和重大装备样机及其关键部件研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突破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装备制约,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核能与核技术、轨道交通、先进空天飞行器、网络空间安全、高分子材料、电子薄膜与器件、长寿命高温材料、核医学分子影像等领域,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积极争取国家在川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面向国家战略产业技术领域,建设一批综合性、集成性、开放协同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面向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川布局,推进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成都)建设。支持华西医院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一批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探索完善创新平台支持方式,建设一批面向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建立一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

大力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平台建设系统布局,形成涵盖科研仪器、科研设施、科学数据、科技文献、实验材料等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体系。加快建设全省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服务网络管理平台,强化对前沿科学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大众创新创业等的支撑。建立科技资源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科学数据汇交和共享机制,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成果数据的汇交。加快建设大型共用实验装置、数据资源、生物资源、知识和专利信息服务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立健全共享服务平台运行绩效考核、后补助和管理监督机制。

(九)全方位推进开放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吸纳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开展国际创新合作。

建立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机制。充分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和高端人才,促进创新资源、创新成果跨境跨界流动。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渠道和范围,探索更加开放的创新政策、更加灵活的合作模式,鼓励外资企业来川设立研发机构,引进更多的创新成果在川实现产业化。支持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按照国际规则并购、合资、参股国外创新型企业和研发机构。

推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开放合作。深化与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等领域的合作,组织实施一批国家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科技合作,建立技术转移平台、联合研究中心、科技园区等平台载体,联合实施科研项目,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科技合作,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农业技术、中医药、科技服务等领域,推进联合研发和成果转化。

加强开放创新载体建设。建立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园区和基地,加快推进中韩创新创业园、中德创新产业园、中法成都生态园和中欧创新合作平台建设,推动中外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之间成果转化合作。大力发展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推进中国一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中国一孟加拉国水稻联合研究中心、中国一克罗地亚生态保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建设。推进成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四川西部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建设,积极推进与欧盟、东盟国家和南亚国家的技术转移合作。引导外资研发中心开展高附加值原创性研发活动,吸引国际知名实验室和科研机构来川联合组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技术转移机构。

深化部省、院省、省企合作。加强与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交流合作,完善会商机制,争取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基础设施、重大科技项目在川布局,共建一批研发机构、转化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吸引央企在川建立研发机构、产业化基地等,开展产业技术联合攻关,孵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十)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通科技经济融合通道。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对接、成果与产业对接,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遴选并组织实施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优势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明显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等中试放大、技术熟化、工程化配套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加快先进成熟适用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到2020年,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00项,其中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00项,推广应用先进成熟适宜技术成果1500项;重点建设成果转移转化专业化服务机构200家;全省技术合同登记交易额累计达2000亿元。

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以及专利奖励、政府和社会组织科技进步奖励等所获得的经费分配管理制度,给予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更多的奖励和报酬。建立对科研人员创新研发和转化成果的长期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创新激励制度,对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技术人员,实施股权激励和分红激励等。

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构建科技成果信息汇交系统、技术交易网络系统,建立科技成果信息汇交制度。发展多层次技术交易市场体系,探索建立统一的技术交易规范和流程。加快推进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区域性和行业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四川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加快发展,培育品牌服务机构。深入开展国家首批专利代理行业改革试点省工作,优化专利资助政策。加快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国家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建设。依托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化队伍、领军人才和技术经纪人。

(十一)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增强金融助推创新功能。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推进建立“风险投资+银证保+平台服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

建立多层次全链条金融服务体系。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海内外资本在我省建立种子基金、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并购基金等,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创新科技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推动设立科技支行、科技保险公司等特色科技金融机构。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争取纳入投贷联动试点。推进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建立知识产权质押风险费用分担机制,建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常态化开展科技金融对接活动,为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与科技型企业搭建投融资对接交流平台。

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支持科技型企业到沪深交易所主板、深交所中小板和创业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西南联合交易所和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等市场上市、挂牌及融资,拓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推动设立“四川四板基金”,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展示、定价、交易、融资的区域平台。建立西部(成都)股权众筹交易所,开展股权众筹融资业务试点。发展离岸金融结算市场,支持跨国公司离岸结算中心落户四川。支持科技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和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融资,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发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债务融资工具。

推动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加大对成都高新区、绵阳市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的指导和支持。推进省级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选择有条件的市(州)在创业投资引导、科技贷款、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广“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制定省科技金融弓l导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做实做强省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引导基金,推动设立区域子基金和行业子基金。

(十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民创新创造活力。实施“创业四川”七大行动计划,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激情,培育壮大经济创新发展新引擎。

加快建设各类孵化载体和众创空间。推进孵化楼宇、创业社区、创业小镇、星创天地等孵化载体建设,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构建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发展能力。积极推动国内外知名孵化机构落户四川,引导社会资本设立参与建设面向小微企业的孵化载体,探索发展一批集孵化、投资、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孵化器。积极打造成德绵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一批创新创业特色示范城市。推进国家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等各类国家级创新示范城市建设。

培育崇尚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科技创新协同,让各类创新要素融合互动,让创新的力量倍增,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开展科研诚信教育,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塑造一批高水平、有影响的原创精品科普基地。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打造更多彰显四川韵味、具有全国知名度的创新创业品牌活动,吸引全球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四川。着力提升创新的浓度、创业的热度,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勇于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良好氛围。

激励各类群体创新创业。扎实推动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政策落地落实,大力实施四川“青年创业促进计划”“大学生就业创业引领计划"“科技创新创业苗子工程”,强化政策扶持。大力开展群众性创新创业活动,引导和支持科技人员、海外高层次人才、大学生、返乡人员、农民工、草根能人等投身创新创业主战场。

(十三)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筑牢创新驱动发展根基。建立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制度和更具灵活性的人才管理机制,形成各类人才各尽其能、各展其长、各得其所的生动局面。

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吸引机制。深入实施“千人计划”“天府高端引智计划”“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四川计划”等重大引才工程,定期开展组团赴国()外专项招才、高等学校人才活动周、海科会等招才引智活动。统筹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人才资源,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和方式。从岗位管理、编制管理、户籍管理、人才选聘、薪酬制度等方面改进企事业单位人才引进政策,鼓励用人单位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

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实施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一批能够跟踪世界科技前沿、推动优势产业发展、突破关键技术、取得重大成果的领军型人才,并给予稳定的经费支持和保障。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养计划,建立有利于企业家参与创新决策、凝聚创新人才、整合创新资源的新机制,建立一批创新型企业家培养基地,加快建设一支具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家队伍。

完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培养造就一批能工巧匠、技能大师、技术工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加快培养高端产业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在重点产业、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新建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对被评定为国家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补贴。实施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育计划,培养一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

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根据工作需要自主设立流动岗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科技人才兼职,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向企业集聚。建立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对口支援艰苦边远地区的人才开发机制,引导专业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履行所聘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所在单位同意,按规定到科技创新企业兼职兼薪或离岗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创(领)办科技型企业。

三、保障措施

(十四)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强新业态、新领域、新模式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和成德绵跨区域行政执法试点。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审判“三合一”改革,依法加大损害赔偿力度,坚持全面赔偿原则,依法建立与知识产权市场价值相协调的损害赔偿制度,对情节严重的恶意侵权行为实施惩罚性赔偿。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大调解”机制。健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健全知识产权投诉举报受理、侵权查处和维权援助机制。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建立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机制。将故意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情况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推进成都知识产权法院建设。

(十五)建立健全突出创新导向的评价制度。研究制定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办法,对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实行同行评价,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对公益性研究机构强化国家目标和社会责任评价,定期组织第三方评价,评价结果作为给予财政支持的重要依据,引导公益性研究机构服务行业创新。改进人才评价方式,针对从事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不同活动的科技人员,建立分类评价制度,提升人才评价科学性。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加大创新转型考核权重。

(十六)改革完善科技计划管理制度。推动科技计划管理从研发管理到创新服务的转变,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优化科技计划布局,构建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计划体系。完善科技计划管理和资金管理制度,制定和修订相关计划管理办法和经费管理办法,改进和规范项目管理流程,探索建立专业机构管理项目机制,形成职责规范、科学高效、公开透明的组织管理机制。创新科研项目支持方式,建立竞争性与稳定性、有偿与无偿、事前支持和事后补助相结合的资助机制。建立统一的科技计划监督评估机制,加强对计划实施和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绩效评估。完善科研信用管理制度,建立覆盖项目决策、管理、实施主体的逐级考核问责机制和责任倒查制度。积极对接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建立统一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专家库和省级财政科研项目数据库。实施科技报告制度,加强科技计划协调衔接,推进科研成果共享。

(十七)健全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法规体系顶层设计,开展涉及科技创新的法规、规章的立改废释研究工作,促进科技创新地方立法。按照法定程序制定或修订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四川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度。围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中小微企业发展、科学技术普及等,开展立法研究。在创新实践迫切需要的领域,争取得到授权开展相关法规制度的先行先试。建立创新政策的跨部门跨区域协调机制和政策综合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科技创新管理部门联动协同机制,完善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智库,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和智库机构对创新决策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科学决策水平。

四、组织实施

(十八)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核心战略位置,统筹指导和协调推动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问题解决和重要工作落实,加快形成职责明晰、积极有为、协调有力、长效管用的创新治理体系。

(十九)细化分工协作。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根据本实施意见,深入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精准发力、持续发力,合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落实到位。

(二十)强化监测评价。改进和完善以创新发展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情况和取得成效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创新调查,建立定期监测评估和滚动调整机制。

(二十一)加强宣传引导。培育创新文化,弘扬创新精神。做好舆论宣传,及时报道创新驱动发展的最新进展情况和实际成效。建立试错、容错和纠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1782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

教党〔20174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党委:

8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回信,对上百支参赛团队走进延安,学习延安精神,服务革命老区的行动予以充分肯定,对广大青年学生提出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青年一代的亲切关怀。现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充分肯定了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走进延安、服务革命老区,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高度赞扬了他们追寻革命前辈历史足迹,接受思想洗礼,学习延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深切勉励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为青年一代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回信情真意切、语重心长、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进一步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回信精神,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二、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各地各高校要认真组织学习,广泛开展宣传,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回信精神上来,切实抓好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努力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1.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各地各高校要切实抓好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多形式全方位开展主题教育,坚定青年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引导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紧跟时代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力量。

2.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各地各高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素养,不断强化适应时代发展的专业知识教育,更加注重面向未来发展的综合能力培养,努力提高培养各类卓越拔尖和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3.着力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引导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各地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完善科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协同育人模式;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促进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学校和社会密切合作;进一步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奔赴革命老区、走进贫困地区、深入广大基层,了解体验国情民情,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4.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导青年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各地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持续向纵深推进。要加快修订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用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着力深化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改革,切实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大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5.全力办好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切实抓好大赛及各项同期活动的筹备和组织工作,广泛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以大赛为抓手,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创新组织形式,汇聚更多优质资源,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热潮

各地各高校要把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作为教育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紧密结合,与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与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重要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切实加强领导、增强宣传力度、作出周密部署、强化落实举措,把回信精神转化为推动本地本校事业发展的实际行动,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各地各高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有关情况,请及时报告我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

2017818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

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

教党〔20173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党委:

20177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是又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决胜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科学分析了当前国情世情党情,深刻阐述了5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明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讲话全面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成就,科学概括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提出了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讲话特别强调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理论建设,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要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是对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一次动员和部署,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内涵丰富,把握历史大势,着眼长远发展,回应时代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摆上议事日程,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辟发展新境界的重大战略意义,深刻认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背景下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上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办好公平优质、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积聚强大合力,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二、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坚定不移地把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位。

1.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迎接宣传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结合起来。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尤其重要。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按照中央“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讲话精神为指导,种好责任田,守好主阵地,肩负起营造团结、和谐、稳定的环境和氛围的历史使命,切实把安全稳定的责任担当起来,扎实做好迎接党的十九大宣传工作。要清醒认识、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切实做好稳预期、稳思想、稳人心的工作,引导广大师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师生爱国爱党的情怀,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师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不断提升心理健康素质。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为社会和谐稳定注入正能量。

2.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开展“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先导和行动指南。要站在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高度,来组织推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贯彻,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深入准确的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思想精髓、核心要义,着力宣传其中蕴含的理论创造、体现的时代要求,引导广大干部师生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要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浓墨重彩做好教育事业成就宣传,讲好教育故事,传好教育声音,树好教育形象,不断巩固壮大教育系统主流思想舆论阵地。要着力打造新媒体宣传教育平台,不断提升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继续开展好“砥砺奋进的五年”主题宣传,不断深化“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主题宣传。

3.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起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对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认真组织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联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联系党和国家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增强维护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纳入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对党忠诚,严守党的纪律,密切干群关系,永葆政治本色,自觉践行“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标准。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师生打通学、深入学、持续学并学以致用,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4.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结合起来。改革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手段。要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行动指南,全面落实中央有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注重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不断完善上下联动、各方协同创新的改革推进机制。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制度,着力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坚持发展抓公平,改革抓体制,安全抓责任,整体抓质量,保证抓党建,不断提高中国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人民满意的现代教育。

三、迅速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热潮

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教育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实,做好系统部署,统筹推动落实。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讲话精神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全面系统规划,创新育人载体,凝聚工作合力,精心组织实施,强化组织保障,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切实提高学习效果。

2.开展系统培训。将讲话精神纳入各级各类党政干部培训、教师骨干培训和学生团学骨干培训中,并坚持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不断强化系统组织,着力提升培训实效。

3.增强宣传力度。加强理论学习宣传,在重要教育媒体上开辟专版专栏,刊发重点理论文章、理论述评和言论评论,深度宣传阐释讲话精神。加强主题教育宣传,将讲话精神有机融入各种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加强融媒体宣传,综合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运用图解图说、动漫动画、网络视频等接地气、形象化、通俗化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宣传讲话精神。

4.深化理论研究。依托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专业学科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理论研究优势,组织专家学者对讲话精神开展深入系统研究,形成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

各地各高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有关情况,请及时报告我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

2017729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


中共教育部党组

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

教党〔20174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党委: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推进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党内有关法规,结合高等学校实际,现就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党支部是党最基本的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高校教师党支部是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教师党员的基本单位,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高校基层的战斗堡垒,是党团结和联系广大教师的桥梁纽带,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支撑。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对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迫切的战略意义。

长期以来,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按照中央要求,切实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教师党支部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战斗堡垒作用持续增强,广大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发挥,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应当看到,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工作仍然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党支部政治功能弱化,党的组织生活不经常、不认真、不严肃,党员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相对薄弱;少数教师党员党的意识不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突出;少数党支部书记党务能力不足、工作积极性不高;有效调动和激励党务工作人员积极性的机制办法不够健全,等等。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二、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主体作用,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必然要求。要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把党支部建设作为学校党建工作最重要的基本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支部,把从严教育管理党员落到支部,把群众工作落到支部,努力使教师党支部成为教育党员的学校、团结群众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使广大教师党员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好老师的表率。

着力发挥政治引领方面的主体作用。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党支部建设的首位,坚持用党章党规规范党组织和党员行为,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宣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不断增强教师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使教师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着力发挥规范党的组织生活方面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以“三会一课”为基本制度,以“两学一做”为基本内容,推动组织生活经常、认真、严肃,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及时做好发展党员、党员党籍和组织关系管理、党费收缴、党员激励关爱帮扶和党纪处分、组织处置等基础性工作,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加强对教师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引导教师党员追求道德高线、严守纪律底线,促进形成党员教师模范遵守师德规范、践行学术道德的良好风尚。

着力发挥团结凝聚师生方面的主体作用。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党的建设相结合,把立德树人、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活方式相结合,把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和解决教学科研、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相结合,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内外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不断增强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的看家本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感情,使党支部真正成为团结凝聚师生群众的坚强阵地和政治核心。

着力发挥促进学校中心工作方面的主体作用。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围绕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决策部署和学校中心工作任务,重大决策党内先讨论、重大政策党员先知情,教育引导教师党员在日常教学科研生活中亮出党员身份、立起先进标尺、树立先锋形象,带头攻坚克难,成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践行者,引领带动师生积极投身学校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和谐稳定。

三、突出抓好党支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把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支部工作的首要任务。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抓手,规范开展教师党员党内学习教育制度,加强教师党员党性修养,按年度作出学习安排,每年集中学习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32个学时,其中,参加“三会一课”、经组织认定的网络学习时间计入学时。教师党员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个人自学计划,大力倡导网络选学、互鉴互学、实践研学等学习方式。不断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重点组织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习教育,通过体系式学习、融合式讨论、案例式教学、项目式研究、针对性解读,扎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系统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知识教育。大力推进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锻炼,努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能力。

把推动讲政治要求贯穿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全过程作为党支部工作重要着力点。明确党支部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中加强政治把关作用的具体办法,团结凝聚教师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教育教学,教育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论坛讲座等活动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关心了解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及时回应教师重大关切,防止各类错误思想文化侵蚀,建立健全预警机制,积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把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教师归属感获得感作为党支部工作的重要落脚点。坚持贴近教师思想、工作、生活实际,建立务实管用、灵活多样的服务载体,把党支部建成党员之家、教师之家,形成教师有困难找支部、有问题找党员的常态化帮扶机制。依托党支部搭建校院领导与教师定期交流联系平台,从职业规划、激励评价、人文关怀等方面促进教师成长发展。通过支部委员谈心、支部活动等方式积极做好教师心理疏导,不断提升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引导教师保持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安心、热心、舒心、静心从教。

四、切实优化党支部设置

优化党支部设置模式。积极探索教师党建工作向最活跃、最具创新能力的组织拓展,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按照有利于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开展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有利于密切联系师生,有利于促进业务工作的原则,一般按院(系)内设的教学、科研机构设置教师党支部。积极适应高校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学科设置、办学形式的新变化,不断优化教师党支部设置,可根据实际需要,探索依托重大项目组、学科组、课题组、创新团队、科研平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等设置教师党支部。

规范党支部组建方式。凡有正式教师党员3人以上的单位,均应建立教师党支部。正式党员不足3人的,可与业务相近的教学科研单位联合成立党支部,也可成立师生联合党支部。对于出国出境或参加校外教学科研、实习指导、学术交流活动连续6个月以上的教师党员,要及时纳入党组织管理,条件具备的要建立临时党支部(党小组)。教师党支部委员会任期2年或3年。坚持按期换届,对任期将满的党支部,上级党组织一般应提前6个月以书面发函通知等形式提醒做好换届准备工作,党支部一般提前4个月向上级党组织书面报送换届请示。合理控制教师党支部党员人数规模,一般在30人以内。高校党委每年要对教师党支部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对软弱涣散、支委不强、长期不过组织生活、不发挥作用的,要限期整顿。

五、严格规范党支部各项党的组织生活制度

严格规范“三会一课”制度。党支部要组织教师党员按期参加党员大会、党小组会和上党课,定期召开支部委员会会议。“三会一课”要以“两学一做”为主要内容,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突出党性锻炼,做到形式多样、氛围庄重。党支部书记每年至少讲1次党课。全面推行支部主题党日,每月相对固定时间,每次确定主题,组织党员开展“三会一课”、交纳党费、参加联系服务群众等活动,主题党日时间一般不少于半天。党支部每年年初制定“三会一课”年度计划并上报党组织备案,严格考勤和缺勤补学等制度,如实记录“三会一课”开展情况,并于每学期末报上级党组织。

严格规范组织生活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切实运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每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组织生活会,会前认真组织学习、广泛听取意见、深入谈心交心,会上认真查摆问题、深刻剖析根源、明确整改方向,会后逐一整改落实。教师党支部中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参加班子民主生活会的同时,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

严格规范谈心谈话制度。组织开展经常性谈心谈话,做到支部委员之间必谈、支部委员与每位党员必谈、支部委员与党外教师必谈。谈心谈话要坦诚相见,既要相互交流思想、沟通工作生活情况,又要相互听取意见、指出对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严格规范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每年开展1次教师党员民主评议工作,督促教师党员对照党员标准、对照入党誓词、联系个人实际进行党性分析。党员民主评议结果一般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根据民主评议结果,对党性不强的教师党员,进行严肃批评教育,限期改正;经教育仍无转变的,应按规定程序给予劝其退党或除名。

六、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

严格党支部书记选配标准。注重选拔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的教师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大力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培育工程,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双带头人”支部书记选拔方式全覆盖。“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原则上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一般应兼任本单位行政职务。教师党支部书记任期内应保持相对稳定。

强化党支部书记培养培训。高校党委要结合学校实际,分级分类组织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任前培训、示范培训和集中培训,每年组织安排1次教师党支部书记校级集中轮训。校、院(系)级党组织要结合科研合作、扶贫攻坚、部门挂职等工作,积极为党支部书记搭建实践锻炼的平台。教师党支部书记培养培训,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首要任务,把增强党务工作能力作为培训重点,把强化党性锻炼作为重要方式。

完善党支部书记履职尽责激励保障措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应参与本单位工作规划、干部人事、年度考核、提职晋级、评奖评优等重要事项讨论决策,享受职务职级“双线”晋升政策,其党务工作计入工作量,享受相应的津贴补贴待遇。建立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考核机制,推行教师党支部书记向上级党组织述职制度,定期开展优秀教师党支部和优秀教师党支部书记的评选表彰工作。学校选拔院(系)级党政干部,要把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经历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条件。

强化支委班子建设。注重配备熟悉和热爱党务工作的青年党员学术骨干担任副书记或委员,并作为支部书记后备人选进行培养锻炼。加强对支委班子成员的教育培养,强化支委意识,提升履职尽责的能力。

七、着力做好党支部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

统筹规划教师党员发展工作。高校党委要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统筹协调好党内党外组织发展工作,单列教师党员发展计划,规划好优秀青年教师的发展工作,院(系)级党组织要细化年度教师党员发展工作安排,指导教师党支部切实做好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

建立健全沟通联系、及时发现机制。针对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来源构成、发展变化的新特点,特别是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大、海外归国人员比例提升等新情况,高校各级党组织要认真梳理、摸清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状况,使党的工作覆盖到每一位青年教师,主动帮助引导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拔尖领军人才和海外留学归国教师向党组织靠拢,条件成熟的及时确定为党组织发展对象。

创新优化教育培养方式。遵循高知识群体和青年教师思想成长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教育措施,探索建立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围绕党的建设伟大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系统组织好青年教师党章党规党纪、世情党情国情教育,强化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落实落细入党积极分子联系考察办法。学校党委书记、党员校长带头联系12名优秀青年教师入党积极分子,院(系)级党组织书记、教师党支部书记常态化联系青年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定期与他们谈心谈话、沟通交流。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一贯表现和对重大问题的态度作为重要考察内容,在严格标准、程序的同时,优化、改进考察办法,及时把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青年教师吸收入党。

八、切实加强对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工作的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党委教育工作部门要加强对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工作的领导,按照属地党委的总体部署,研究制订加强本地区教师党支部建设的具体意见或实施细则,统筹指导、协调推进工作开展,切实做到有规划、有部署、有检查、有问责。结合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每年组织开展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工作专项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及时督促整改,对成效突出的,予以表彰激励。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建带群建,推动教师党支部建设和群团组织活动有机结合。

明确高校党委主体责任。高校党委对本校教师党支部建设工作负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分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强化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的“党政同责”,推动形成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教师工作、宣传、党校、人事、教务、科研等部门协同配合,院(系)级党组织负责实施、教师党支部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高校党委要把教师党支部建设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规划、年度工作要点,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和工作要求,研究提出教师党支部发挥政治把关作用、参与重要事项决策等制度安排的实施办法,研究落实党务干部岗位津贴、工作量核算、职务职级“双线”晋升等重要政策的实施措施,推动建立校、院(系)两级党委委员联系教师党支部制度,明确核定党支部工作和活动经费标准、列入年度党建经费预算,加强党建信息化网络化平台等条件建设,鼓励支持开展教师党支部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强化院(系)级党组织工作责任。院(系)级党组织要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对所属教师党支部的工作领导,每学期至少听取1次教师党支部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强化对教师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和各项活动的指导,明确计划安排,搭建工作平台,创新活动载体,提供保障条件。教师党支部建设情况纳入院(系)级党组织书记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学校党委定期抽查并通报工作开展情况。 

 

中共教育部党组

201781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动态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八次会议强调

加强领导总结经验运用规律

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

李克强刘云山出席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829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八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改革是我们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狠抓改革落实,必须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要继续高举改革旗帜,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坚定改革定力,增强改革勇气,总结运用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改革新经验,再接再厉,久久为功,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出席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见》、《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意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法官检察官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的意见》、《关于上海市开展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框架意见》。会议审议了《关于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落实情况的督察报告》、《宁夏回族自治区关于空间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情况的报告》。

会议指出,建设主体功能区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战略。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要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作用,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健全不同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长效机制,加快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创新国家空间发展模式夯实基础。

会议指出,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要加强财政支农政策顶层设计,优化财政支农投入供给,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理顺涉农资金管理体系,创新涉农资金使用管理机制,改革和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切实提高国家支农政策效果和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会议强调,在全国范围内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在总结前期试点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责任主体、索赔主体和损害赔偿解决途径等,形成相应的鉴定评估管理与技术体系、资金保障及运行机制,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制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会议指出,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是健全基层民主管理机制的探索性实践,对于从源头上遏制村民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设计,进一步规范监督主体、内容、权限和程序,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切实保障村民群众合法权益和村集体利益,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会议强调,在总结司法责任制改革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法官检察官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是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安排。要巩固和完善改革成果,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始终,加强法官检察官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建设,完善员额制,落实责任制,强化监督制约,健全保障机制,为深入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提供规范明确的政策依据。

会议指出,在上海市率先开展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满足人民司法需求、遵循司法规律,在综合配套、整体推进上下功夫,进一步优化司法权力运行,完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深化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推动司法质量、司法效率和司法公信力全面提升。

会议强调,党中央提出建立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合力攻坚的脱贫攻坚责任制要求以来,有关地方迅速行动,自上而下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责任,抓实各项工作任务,取得积极成效。下一步,要针对发现问题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强化领导责任制,创新精准识别帮扶机制,健全扶贫考核评价体系,推动脱贫攻坚责任制扎实落地、切实发挥作用。

会议指出,党中央授权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展“多规合一”试点以来,在编制空间规划、明确保护开发格局、建设规划管理信息平台、探索空间规划管控体系、推进空间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探索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下一步,要继续编制完善空间规划,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保障空间规划落地实施。

会议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夯基垒台、积厚成势、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5年,也是改革集中推进、全面深入、成果显著、积累经验的5年。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改革,汇聚起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伟力,迎风破浪、大刀阔斧、上下联动、蹄疾步稳,谱写了改革新篇章,改革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旗帜和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

5年来,面对艰巨复杂的改革任务,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我们坚持从体制机制层面入手,统筹谋划改革任务,改革涉及范围之广、出台方案之多、触及利益之深、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们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各项改革相继落地、渐次开花。我们坚持凝聚各方智慧,创造和积累了改革的新鲜经验。实践证明,坚持和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提升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力和权威性,有利于全党全国在改革上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有利于改革涉险滩、闯难关、啃硬骨头,有利于统筹协调、蹄疾步稳推进各项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任务,进展总的符合预期。对已经出台的改革举措,要对落实情况进行总体评估,尚未落地或落实效果未达到预期的改革任务,党的十九大之后要继续做实。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出席,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来源:《人民日报》2017083001版)


●学习参考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继往开来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人民日报评论员

 

善于在重要历史关头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是我们党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

726日至27日,党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当代中国现实,深刻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明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对于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满怀信心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为开好党的十九大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的政治宣示,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政治动员。讲话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思想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讲话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明确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根本方向、战略部署、大政方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实践新发展、夺取事业新胜利的行动指南。

有些镜头,将永远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率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主题就是“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后不久,总书记又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书记,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五年过去了,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忘初心、继往开来,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当前,要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全党全国的重要政治任务,紧密联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实践,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深入领会讲话的丰富内容、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抓好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来源:《人民日报》2017073104版)


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人民日报评论员

 

旗帜引领方向,道路决定命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行动纲领,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大势、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强大定力。

20121117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201315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不说更早的时期,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唱衰中国的舆论就在国际上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是,中国非但没有崩溃,反而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风景这边独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继续谱写这篇大文章的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全党要以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与不变,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挥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以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

(来源:《人民日报》2017080101版)

 


砥砺奋进的五年 历史性成就和变革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人民日报评论员

 

“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阐述了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续把党和国家事业推向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重大成就。

这是砥砺奋进的五年。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大大增强。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我们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大批改革举措密集出台,改革落实力度持续加大,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我们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统筹推进,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我们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旗帜鲜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领域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得到明确,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深入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我们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致力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同,营造了我国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提高,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五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是我们党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要紧密联系党和人民过去五年砥砺奋进的伟大实践,加深对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理解,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维护核心、保持一致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来源:《人民日报》2017080201版)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人民日报评论员

 

“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中强调的这“两个牢牢把握”,是我们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阐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都不能掉队”;全面深化改革,强调“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全面依法治国,强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关键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五年来,经济下行压力下各项民生指标逆势上扬,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这印证着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的执政理念,兑现了“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的坚定承诺,彰显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追求。

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国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

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同时,又要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我国发展已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机遇不会等着我们,问题也不会等待我们。全党要以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一步步实现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确保如期建成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全面小康社会,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前进。

(来源:《人民日报》2017080301版)


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

——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人民日报评论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所处的时代坐标,深刻洞悉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这一重大战略判断,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标定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过去五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十分重要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强基固本、锐意进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五年来所做的工作很多是开创性的,所解决的问题很多是深层次的,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得到解决,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办成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党全国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五年来的成就,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取得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三个意味着”,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世界意义,为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注入了新的思想动力,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提供了科学指引。

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社会主义的实践品格。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活跃和兴旺、成功和胜利,是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的,是在不断顺应人民新期待、开辟发展新境界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的,也是在国际竞争、国际比较中被世界瞩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求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它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改革开放近40年实践的宏大主题,也体现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必定随着党和人民不懈奋斗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就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在新的发展阶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向前进。

(来源:《人民日报》2017080401版)


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六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人民日报评论员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高度重视。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我们党一贯重视从思想上建党,一贯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位。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重要的理论品格,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我们党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正是由于在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我们党的全部工作才能够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显示出永不枯竭的创造活力。

理论来自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也必须随之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创造性回答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治国理政提出的新课题,不断进行理论思考、理论概括,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这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构成了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也是我们党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贡献。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就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终结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坚持以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来源:《人民日报》2017080501版)


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七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人民日报评论员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阐述、提出新要求,强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且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之后要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是鼓舞人心的战略部署,是催人奋进的宏伟蓝图。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这个目标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全面小康新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且居于引领位置,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五年来,党中央提出并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了最关键一程,在剩下3年时间里让13亿多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必须兑现的庄严承诺、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完成好。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从来都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中国梦联系在一起,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又一座重要里程碑。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要开局起步,这是一个接续奋斗的过程,前方的路还很长。全党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加深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的理解,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来源:《人民日报》2017080601版)


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八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人民日报评论员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重大成果,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了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指南,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根本遵循。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五年来,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赞誉。全面从严治党成绩值得充分肯定,经验值得深入总结。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只有进一步把党建设好,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今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党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管党治党,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成绩,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盲目乐观。现实警示我们,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管党治党一刻也不能松懈。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始终绷紧从严从紧这根弦,落实好管党治党责任,不断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使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确保党更好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好战胜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在历史性“赶考”中交出优异答卷。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全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来源:《人民日报》2017080701版)

 

 

上一篇:学校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下一篇:2017下半年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