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实践公益 > 正文 >

学院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走访天星村:传统编艺与环保教育创新融合实践

时间: 2025-07-16 点击次数:


作者:朱慧娜 汪宣睿 图片:李诗颖

7月2日至15日,环境学院"编艺千年·数字新生"社会实践团队赴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天星村,开展以"传统编艺解码"与"环保创意工坊"为核心的双线实践活动。团队通过非遗技艺研习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搭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环保理念传播的实践桥梁,为乡村振兴注入青年力量。

解码竹编技艺 传承生态智慧

实践团队深入走访天星村竹编匠人,系统学习传统编艺的制作流程与文化内涵。通过技艺研习与匠人访谈,团队认识到竹编工艺始终秉持"以竹代塑"的生态理念,其制作的篮筐、灯具等生活用品在保留传统美学价值的同时,可有效替代塑料制品,减少环境污染。这种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环保需求相结合的生态智慧,为团队开展环保教育提供了鲜活案例。

创新教育模式 深化环保认知

在天星村夏令营期间,团队精心设计"编织绿色未来"主题课程体系。通过《垃圾精灵的旅程》动画短片导入,配合迷你垃圾桶教具、垃圾分类图片卡及卡通海报等可视化教学工具,使抽象的环保知识具象化。互动问答环节中,"厨余垃圾资源化途径""有害垃圾处理规范"等问题引发热烈讨论,有效提升了儿童对环保议题的关注度。


实践环节设置"分类小能手""纠错大挑战"等团队协作游戏,通过模拟垃圾分类场景,强化儿童对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辨识能力。活动数据显示,参与儿童的垃圾分类准确率较活动前提升62%,团队协作意识显著增强。

旧物改造实践 践行循环理念

课程后期开展的旧物改造工坊成为环保教育的重要载体。儿童利用牛奶盒、落叶、废旧包装袋等材料,创作笔筒、自然画、编织杯垫等手工作品,直观理解"资源循环利用"的环保原理。这种沉浸式实践不仅培养了创新思维,更使"变废为宝"的理念深植于心。

此次实践活动通过"非遗技艺+环保教育"的创新融合,既实现了传统编艺的活态传承,又构建了乡村儿童生态文明教育的新路径。四川农业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团队将持续深化实践成果,探索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长效结合机制。




 

上一篇:缅怀革命历史,赓续红色薪火——学院学生实践团队开展参观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活动

下一篇:烈士陵园缅怀先烈 青春学子砥砺前行——学生实践团队开展烈士陵园主题实践活动